原以为“产后体虚” 其实是产后抑郁症 二胎妈妈失眠暴瘦20斤

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22日讯(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卫信)“别人护肤讲究‘早C晚A’,我的生活却是‘早药晚酒’,就为了能睡着。”37岁的晓佳(化名)生完二胎一年来,再也没有睡过一个整觉,后来成了整夜失眠,“起初,我以为等出了月子就能好起来,没想到娃满月了、百天了、周岁了,情况却越来越糟。”人瘦了20多斤,而且越来越沉默寡言。

晓佳并不是个例,《2025中国新手妈妈现状调查报告》显示,近半数新手妈妈频繁经历睡眠不足和情绪低落的困扰,每天都在爱与崩溃之间反复横跳。而晓佳患上的是“产后抑郁症”,新手妈妈高发的情感障碍。“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5%到30%,一般在产后6周内出现,部分患者在3到6个月后可自行恢复,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至2年。”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徐勇说,再次妊娠还有两三成可能复发。

为产妇提供多元服务。 受访单位供图

“产后抑郁”不是“产后”专属

“不用上班、家务也少,为什么会抑郁?”晓佳的婆婆想不明白,就连晓佳自己,也把睡不好归咎于“产后体虚”,全靠硬扛。

“这事真不是她自己能控制的。”中大八院产科主任医师雷琼打了个比方,女性身体像一座精密化学工厂,激素就是里面的“情绪开关”。怀孕时激素飙升;宝宝一出生激素又断崖式下跌,情绪自然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。

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,临床心理科、产科和内分泌科迅速组建多学科团队,为晓佳量身定制治疗方案。如今,晓佳的睡眠踏实多了,状态也一天天稳下来。

其实,产后抑郁并非产后突然出现,整个孕期都可能悄悄潜伏。据产科医生专员、主任医师王庆红介绍,深圳的孕妈在早、中、晚三期都要做一次心理筛查,发现问题立即转介临床心理科。中大八院还专门开设了产后抑郁MDT多学科联合门诊,让产科和心理科医生联手“打怪”。

多学科医生联手施治

这个MDT多学科联合门诊不仅是“救火队”,还是“加油站”,帮助众多抑郁症准妈妈圆了母亲梦。

35岁的王琴(化名)患有抑郁症多年,情绪低落就靠吃来解压,高1米55的她体重一度达到160斤,并伴有严重糖尿病和肝功能异常。当意外发现怀孕时,她陷入了恐慌:“这孩子,还能不能要?”

MDT门诊迅速出手,产科评估用药风险;心理科通过行为治疗和物理治疗稳住情绪;内分泌科严控血糖……多方护航下,王琴病情稳定,胎儿也在母体内健康发育。

“在综合医院的心理科,我们面对的多是‘身心共病’的情况。”徐勇指出,患者往往身体与心理问题交织,单一治疗很难起效。因此,这种“心理+”MDT模式已在中大八院多个领域推广,除了产后抑郁,还覆盖减重、睡眠、进食障碍等专病,肿瘤与疼痛方向的MDT门诊也在积极筹备中。

很多人以为心理治疗就是“聊聊天”,徐勇表示,心理疏导其实只是辅助手段之一。对于身心共病,更多时候需要配合药物或物理治疗。“不少人对精神科药物存在误解,但事实上,‘有药可治’反而是幸运的,约有10%的抑郁症患者属于药物难治型。”他举例说,像精神分裂症这类疾病,若不规范用药,数年之后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认知退化。

患者也能“组团来疗”

在深圳,许多人的情绪困扰不是单一问题,而是身心交织的“共病”。失眠的人常伴有焦虑,青少年的情绪波动背后可能是家庭关系紧张,职场人的抑郁往往与长期高压相伴而生……面对这些复杂情况,患者常感到迷茫:“我该挂哪个科?问题真的能解决吗?”

因应于此,心理健康服务正从“单科单治”升级为“多科共治”,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。通过MDT多学科联合门诊,心理科、产科、内分泌科、睡眠中心等专家可共同围坐,为每位患者定制个性化方案,实现“一站式”身心同治。

治疗模式也更适配深圳人的快节奏。心理治疗不再是“几周一次”的低频对话,而是根据需求提供“一日或隔日一次”的密集干预,强化治疗体验与效果。

除了医生“组团施治”,患者也可以“组团来疗”。家庭治疗成为当下一种热门的心理治疗方式,当孩子情绪问题背后是家庭互动模式失衡,或夫妻关系陷入僵局,全家可一起参与治疗。目前,这种“全家总动员”式的干预,半小时收费380元,医保可报销,目前预约已排至两个月后。

发布于:北京

上一篇:00后父母养娃方式引热议,躺平式带娃成新趋势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