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家四口三人残疾,孙女出生后又遭重病缠身,老人艰难扛起整个家

“我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,也要把孙女的病看好,绝不能让她再走他父亲的老路!”老杨红着眼眶,声音里满是豁出去的执拗。说起儿子,他总忍不住叹气,儿子小时候意外摔伤,当时家里条件不好,村里的卫生所连像样的夹板都没有,就那么草草处理了。等后来凑够钱去县城医院,骨头早就长歪了,落下终身残疾。这份愧疚像根刺扎了他大半辈子,如今孙女被查出重症,他说啥也不能再留遗憾,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孙女的病治好。图为小含。

老杨这辈子,就没跟“容易”二字沾过边。因为家里穷,直到三十好几,才经人介绍娶了邻村的女人,她腿不利索,走路一瘸一拐,可老杨觉得知足,总算有个家了。婚后第三年,儿子降生,日子虽清苦,却也有了盼头。

可命运偏不遂人愿,儿子五岁那年夏天,跟着伙伴在村口土坡上疯跑,一脚踩空滚了下去。他没钱送孩子去县城医院,只能抱着孩子在村里的卫生所简单处理了一下。之后,便眼睁睁看着儿子的腿一天天变歪,后来走路也像他娘一样跛着。儿子成年后,经人撮合娶了个听力不好的媳妇,两口子虽说都有残疾,却踏实肯干,老杨心里稍稍松了口气。图为老杨和孙女小含。

婚后没多久,儿媳便怀上了孩子,一家人都盼着新生命的降临。可到了怀孕七个月时,儿媳突然出现早产迹象,好在最终母女平安。孙女出生时体重还不到五斤,小小的身子却很健康,老杨望着她皱巴巴的小脸,满心欢喜地给取了小名叫小含,盼着这孩子能一辈子含着福气长大。

小含满月那天,却突然发起高烧,脸蛋烧得通红,连哭都显得有气无力。当时老杨正忙着给麦子追肥,想着村里卫生所打针方便,便匆匆抱孩子去了。医生给孩子打了退烧针,说过两天就会好转,老杨没再多想,转身又一头扎进了地里忙活起来。

小含一岁多的时候,老杨才发现不对劲。别家孩子早就能满地爬了,小含却连翻身都费劲,逗她笑也只是呆呆地看着,眼神发直。村里老人劝他:“早产儿都这样,长得慢,过两年就好了。”他信了这话,觉得是自己太心急,依旧每天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只是夜里偶尔会对着孙女发呆。直到小含两岁生日那天,连 “爷爷”都不会叫,抱着她时身子软得像没骨头,老杨才慌了神。当天就背着小含往镇上赶,又坐了好几个小时的客车到市里的儿童医院。

医生拿着诊断书叹气的模样,老杨这辈子都忘不了。“智力发育迟缓,得赶紧做康复,不然一辈子都跟婴儿一样。”这话像块石头砸在他心上,他蹲在医院走廊里,狠狠抽了自己两巴掌。要是当初小含发烧时能来大医院,是不是就不会这样?

怀里的小含似乎察觉到爷爷的不对劲,对着他咯咯地笑。那笑容像一道微光,突然照亮了老杨混沌的心房,他猛地站起身,眼里重新燃起了希望。他紧紧抱着孙女,一步步挪到住院处,颤抖着手填完表格、办完手续。只是那时的老杨还不知道,更难的坎儿,藏在以后的日子里,等着他和孙女一起迈。

康复治疗开始了,含含每天的康复项目有很多,做按摩、练翻身、教认东西。让老杨高兴的是小含的康复效果很好,康复了两个月就会翻身了。那天老杨抱着她,在医院的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,笑着笑着就哭了。“康复费用太高了,一个月就要一万多块,这钱都能买一头牛了。”老杨当初根本没料到费用会这么高,带来的钱很快就花光了。没办法,他只好厚着脸皮给亲戚们打电话借钱,才勉强交上了费用。

含含在康复院进步很快。有一天,她突然含糊不清地喊了声 “爷爷”。老杨愣了半天,才反应过来,一把抱住含含,哭得像个孩子。康复医生笑着说:“大爷,您看,孩子这不是会喊人了吗?坚持下去,恢复会很快的,将来生活自理没问题。”老杨连连点头,眼里闪着光,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。可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,亲戚就打来电话催债了,说家里等着钱用,让他赶紧还。老杨只能好话说尽,说再宽限几个月。放下电话,他蹲在墙角,一支接一支地抽烟,愁得头发都白了大半。

老杨的家里,儿子、儿媳和老伴都是残疾人,这些年全靠他一人苦苦支撑。后来儿子被亲戚带去打工,总算能补贴些家用,可日子依旧艰难。老杨自己身体也不好,孙女含含的康复之路更是漫长,每月治疗费要上万块。他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人,心里没底还能撑多久。“我不图别的,就盼着孙女能好起来,这样我就算死也能闭眼了。”可明天的治疗费在哪?亲戚的债怎么还?这些沉甸甸的问题,他连想都不敢想,只能咬着牙一天天扛下去。原创作品,严禁任何形式转载,侵权必究。

发布于:安徽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