庭审直击丨“孩子的手,总得有人握紧”

阴雨连绵,法院的玻璃上蒙着一层水汽。所某望着窗外密匝匝的雨丝,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座椅扶手;张某把雨伞往桌底又塞了塞,伞沿滴落的水珠在地面洇出一小片湿痕。

“原告所某,你坚持要求与被告张某离婚吗?”承办法官刘思慧敲下法槌,声音穿过雨声,清晰地落在法庭里。

“嗯,过不下去了。”所某闷声应着,眼神瞟向被告席,“从去年秋天就没安生过,三天两头吵。今年正月刚过,她收拾行李回了娘家,说啥都要离,电话不接,连孩子也不管了。”

“谁不管家?”张某猛地抬头,眼眶泛红,声音里带着委屈,“家里那点收成,除去种子化肥钱根本剩不下。他在外头打零工,一年到头回不来几趟,孩子不都是我带着?现在要离婚,他倒想起孩子了?我回娘家住,我弟还在上学,我妈身体不好,哪有精力再带孩子?”

所某和张某是同村人。2015年在村里集市上相识时,张某正蹲在菜摊前挑土豆,所某帮着搬了箱苹果,一来二去便熟了。2019年开春领证后没多久,儿子小翔就出生了,可日子却没像地里的庄稼那样顺顺当当长起来。

庭审前,所某的诉状里写着“婚生子由我抚养,被告每月支付抚养费1500元”。可当法官问及“孩子每天几点上学”“爱吃啥菜”“晚上睡觉要听什么故事”时,他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。

“我常年在外头干活,这些事哪记那么清?”所某被问得语塞,脸涨得通红,“要不……还是让她带吧,我每月给1000元。”

“我不带!”张某立刻摆手,“他去年打工剩的1万块钱,该分我5000,可养孩子哪够?再说,当初从他妈那借的4万块钱还欠着3万,俩大人都快顾不住了,咋带孩子?”

两人把“离婚”说得斩钉截铁,唯独提到6岁的小翔,就像碰到了烫手的山芋,恨不得立刻甩开。法官翻看卷宗里的户口簿,照片上留着小平头的小家伙正咧嘴笑,露出两颗刚冒头的小虎牙。

“孩子从出生到现在,谁陪他时间多?”法官抬眼看向两人。

“以前她在家时,晚上是她哄睡。”所某挠挠头,“她走了之后,我妈带了阵子,老太太有高血压,半夜孩子哭,她也熬不住。”

张某别过脸,声音发哑:“我……我这几个月没见过孩子,我妈说想离婚就别回头……”

窗外的雨又大了些,敲得玻璃噼啪响。法官的目光在两人脸上又转了一圈:“《民法典》里写得明白,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,不因离婚而消除。你们俩都有手有脚,所某能打工挣钱,张某身体好好的也能下地干活,不是没能力养孩子,是不想担这份责任吧?”

所某抿着嘴不说话。张某的眼泪掉了下来,声音带着哽咽:“刘法官,不是我们狠心,是真觉得难……”

“难?”法官拿起卷宗里孩子的照片,“你们觉得难,小翔呢?6岁,正是跟爹妈撒娇的时候,你们倒好,一个说‘带不了’,一个说‘顾不上’,你们当父母的,对得起孩子这声‘爸’‘妈’吗?”

这句话像块石头砸在两人心上。所某的肩膀垮了下来,张某用袖子抹着眼泪,哭声里带着悔意,却还是没松口说“我来带”。

休庭时,法官特意叫住两人:“我当法官这些年,见过不少吵着要离婚的,可像你们这样,把孩子当包袱推来推去的,不多见。这雨下得再大,总有停的时候,可你们要是真把孩子的心伤透了,这辈子都难补回来。”

经庭审调查,双方当事人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,夫妻感情并未达到破裂的程度,虽双方均表示同意离婚,但对子女抚养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,为了维护家庭稳定、保护幼子健康成长,判决不准予离婚。

法官在宣判后向双方语重心长地表示,“回去好好想想,怎么当合格的父母。”

走出法庭时,所某走得慢,张某跟在后面,快到村口时,她忽然问:“孩子今天穿的衣服够不够?”所某愣了一下,顿住脚步:“咱们现在去看看。”

雨还没停,但风里似乎多了点不一样的气息,日子或许有风雨,但孩子的手,总得有人握紧。

来源:法音吉语

发布于:吉林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