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心灵疗愈之旅

本文转自:北京日报

父亲临终前与儿子深度对话

一场心灵疗愈之旅

路桂军

《最后的邀请》 蒂齐亚诺·泰尔扎尼福尔克·泰尔扎尼 著 东方出版社

作为从事临终关怀的临床医生,我常“亲历”生命的最后过程,看到听到那些未竟的事宜、未解的遗憾与未言说的爱。蒂齐亚诺·泰尔扎尼与儿子福尔克·泰尔扎尼合著的《最后的邀请》,恰似一盏穿透死亡迷雾的灯,以父子间对话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辨。该书不仅是一位临终父亲的告别,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生命礼物,它教会我们如何直面死亡,从而更完整地活着。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,蒂齐亚诺与儿子福尔克共同梳理自己的人生轨迹:从反叛的童年、战地记者的冒险,到离开中国后的精神困顿,再到印度禅修与喜马拉雅的顿悟。这些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回忆,更是对理想主义的反思——当外部世界的答案令人失望时,唯有回归内心才能找到生命的安宁。

蒂齐亚诺的临终邀约始于布谷鸟的到来,终于布谷鸟远去,恰如生命循环的圆满闭环。这位意大利记者以战地报道而闻名于世,他年轻时曾怀揣对东方乌托邦的憧憬,却在亲历越战后陷入理想的幻灭。他曾坦言道:“我的热情在于以适合我的方式生活,并从微不足道的喜悦中享受人生。”这种从对外部世界的改造转向内心探索的觉醒,正是临终对话的核心。

生死观念的教育本质,是让人们在“生”的维度中理解“死”的意义。蒂齐亚诺临终前与儿子的对话提供了可操作的范本:他从不回避死亡的逼近,而是以“写给年轻人”的章节,将死亡转化为对后辈生命成长的馈赠。因为“生命的真谛不在于改造世界,而在于如何在世界的疏离与融合中完成自我成长”,所以要保持独立思考,尊重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力。书中反复提及印度禅修时的寂静、亚洲平原的辽阔、与儿子促膝长谈的夜晚。这些细节提醒我们: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,而在于感知的深度。正如蒂齐亚诺在放弃飞行、贴近大地旅行时所悟:“飞行使人忘记地球上多数人的存在,而火车与船只让我重燃对细节的好奇。”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珍视,恰是临终关怀中弥合遗憾的良药。

蒂齐亚诺与福尔克的对话,本质上是一场心灵疗愈之旅。从中国斗蟋蟀的市井生活到印度禅修的寂静,他试图在“迷信”与“科学”、“东方”与“西方”的张力中寻找答案。最终他领悟到,“人类内心的提升远比外部世界的变革更重要。”这种包容的视角,恰是当代生死观念教育急需的养分——它教会我们尊重不同文化对死亡的理解,并在多元中寻找共通的慰藉。

该书的珍贵之处,在于它未将死亡视为终点,而是将其转化为一场开放的邀约。蒂齐亚诺·泰尔扎尼以临终者的清醒教会我们:唯有直面死亡,才能挣脱恐惧的枷锁;唯有真诚对话,才能让爱超越生命的界限。这或许便是该书给予每一位生死教育学者、每一位普通人的启示:死亡不是终结,而是对“如何活着”的终极回答。

(作者为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)

发布于:北京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